风云岁月--陈昌炎自传(6)
第五章 和煦的晚晴
抓住商机,做棉短绒生意
平反那年,我已经五十七岁。因遭受意外打击,我的身体和精神明显不济,所以我没再上班而申请提前内退(退休照见图Z-4)。
在家休养一段时间,老伴精心照料我的饮食起居,我的身体逐渐得到恢复。身体好了,精神头儿也有了,便与老伴商量是不是做点什么,毕竟我们还没有到七老八十的年纪。孩子们一个个成家立业,无论经济、精神生活都比较轻松。再说改革开放的形势这么好,人一辈子能赶上一个好时代不容易。何况与老伴都劳动惯了,猛一闲下来还真有点不习惯。
周围农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建房盖屋的多了起来。我和老伴抓住这个时机,做起了建材生意,主要经销墙面砖。我们能吃苦,加上客户多,市场需求量大,所以我们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收到很好的经济效益。这期间,我又想起1994年去北京上访,乘坐东风大货车往河北保定送棉短绒的情景。那一次,我跟随司机和货主认识了中国人民银行保定钞票纸厂的业务人员。我们这里是产棉区,从棉籽上剥下来的短棉绒,有上好的质量,正是做钞票纸的好原料。这不是一个好的商机么?我毅然做起了棉短绒的生意。每年一到棉花的加工季节,我就专购上好的棉短绒销往保定。
记得第一次到厂里送货,我问一位正在过磅的老同志:
“你还认识我吗?”
老人停下手中的活,细细打量我老半天,迟迟疑疑地说:
“你是不是下大雪那年,坐便车被扣在河南几天的老头?”
我说:“是呀,是呀,难得这么多年你还记得我。”
他说:“咋会忘了呢?你当时从车上下来,真像个老叫化子,又听你说起自己蒙受不白之冤,我们都很同情你呀。”
接着他问起我的案子后来怎么样了。我把平反的结果和如今的生活告诉了他。我俩象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感到特别亲切,说起话来无拘无束。
谈起这笔生意,我坦率地告诉他,我干银行工作几十年,长期和钞票打交道,知道什么样的原材料好,什么样的材料差。从人品讲,我受过不白之冤,申诉了六年才得见天日,所以我对说假话,办坏事的行为深恶痛绝。这些保证我决不会做出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缺德事。希望我们合作愉快。
他们也被我的一番话深深打动。每次只要是我运来的货,他们都照单全收,并给我提供许多优惠条件,如每次的上车费运费,下车费全由厂方负坦,货进仑库的当天就办理票汇自带,这就让我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我深切地体会到,人心换人心,世上还是好人多。没想到几年前货车被扣押的偶遇,倒成了我今日做生意的机遇。真是“祸所福兮”,万事皆有定数。
随着科技发展,钞票纸原料随之改变,价格也发生很大差异。双方见好就收,棉短绒生意就此作罢,洗手不干了。
主持编修陈氏宗谱
办了正式退休手续,丢开手头的生意,我算彻底闲了下来。不过,我的人是闲下来了,心却闲不下来。听说荆州“九爹”陈吉雄(原荆州区烟草专卖局长),多年来热心倡导续修家谱。我特地登门拜访,想参与编修族谱工作。经过多方打听、联系,联络了一批热心修谱的人士,并着手搜集和调查工作。编修族谱是关系全族人的大事,不是几位热心人士,随意凑合成事的。必须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经陈仁春先生的争取和努力,得到陈义平先生的大力支持和资助,分布在公安、荆州、武汉、孝感的家族代表,汇集武汉,举行了一次正规的族谱编纂工作会议,正式成立了《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编纂委员会,组建了日常工作班子。在这次会议上,大家一致推举我为编委会主任。为了不辜负大家的信任,我本人也很热心这项工作,便承接了这项使命,开始全身心地投入编修工作。
我们这一支陈氏,自北宋以恭祖开鼻,繁衍三十余代,绵延千年。在清代曾编修过两次族谱。但经过长期战乱、家族变迁和子孙繁衍散落,两次族谱,了无踪影。时过二百多年,从“祖”字辈以后,成千上万的陈氏子孙,散居祖国各地,流落海内外,需要搜集、调查、登记造册。我们这是第三次编修族谱,整个编纂工作,需要组稿、改写、编辑、整理、审稿等一系列案头工作。总之,每一步都需要做大量工作。而且每做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费作保证。修谱是民间组织行为,要靠民间力量支持。因此,我们主要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入户普查登记。按照八大支系进行普查,每个支系组有调查专班,派专人入户调查,填写调查表。填表以后要经过被调查人审阅,那些不识字的调查对象,还要念给他(她)们听,经当事人签字或摁上手印确认后,方可入谱。
广泛征集谱系资料。凡是有关陈氏资料,我们尽量搜集起来,与我们这个支系有关的佐证材料,尽量收录入谱,以帮助我们弄清来龙去脉,查清历史遗留。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在普查过程中,有两个重大发现。一个是“雍正谱”原谱的发现,给我们复原这个支系的原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个发现是在胡厂附近挖出一块陈氏祖碑,墓碑刻写的文字,帮助我们恢复了“祖”字辈后,被湮灭了的断层历史。
由于迁徙、灾荒和战乱原因,我们这个支系从江西来到湖北荆州,其中有的分支,又从湖北入川、入渝。在雍正时期,大洁公一支被补入谱中。但是遗憾的是,大文公一支直到目前为止,仍杳无消息,无法补入谱系。大清公支系里有一支迁徙到皖南,我和昌栋先生得知下落后,特地专程前往该地调查了解,弄清全部支系情况,并带回全套普查资料,编入谱中。
为了修谱的需要,我还曾多次前往江西,了解“义門陈氏”源流沿革情况。
二、保证编辑工作顺利开展,掌握出版发行进度。当续谱进入编辑出版阶段,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手续十分繁琐、复杂。每次审稿,我都要往武汉跑,三次校对以后,编辑部还要求有关责任人,进行一次印刷前的监校,免得开机以后无法纠正。虽然最终难免有错发生,但我们在工作进程中,确实做到了尽量细致地安排一些免错的环节。在署名的问题上,我们也是力求做到实事求是,各负其责,对历史负责。
三、筹措经费,保证按时出版发行。我们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没有向族人收取“入谱费”。出于自愿捐款,我们总共收到资助款40300元。我们与出版单位签订合同,需付出经费40400元入不付出。往返武汉,出差安徽、江西,全由我们自费开销。族谱印好以后,从武汉运回荆州,还是中南建筑设计院高级工程师陈义平先生,特地安排一辆面包车运送,没有收取一分钱。
后来我又筹资,在荆州召开族谱发行会。印刷的族谱是按支系分发的,为了不占用分发的册数,我个人自费加印了二百册,以备与有过联系的单位和个人交换时使用。
这部家谱精装本现已被湖北、海南、广东、福建等多个省市的有关部门收藏。已向广州、安徽、江西、湖南、四川等多个省市的义门陈宗亲赠送,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一部较规范的民间难得的宗谱。作为主修人,我又一次享受到了付出幸勤劳动后成功的喜悦和由衷的欣慰,这本宗谱的出版,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锲而不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转眼到了2006年12月23日,我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江洲义门陈联谊总会成立大会”。后又多次参加“中华义门陈”全国性的文化研究与开发交流会。2008年1月上旬,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有全国著名修谱专家王烔尧教授、黄世璋教授参加的《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审稿会议,我作为审稿委员会代表,在会上作了中心发言,并进入《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编纂委员会成员(见图Z-6)。
精心照料老伴 守望后辈成长
2004年2月8日(农历正月十六),是老伴六十岁生日(见图F-7、F-8)。我和孩子们为了让她振奋精神,重新焕发青春,安度晚年,特地给她举办一场六十大寿庆典。这一天,我们在本地最好的饭馆,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举行了隆重的庆宴仪式。这一天,老伴穿上我为她特制的礼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在我眼里,她还是年轻时那么漂亮,那么让人怜爱。结婚时,正处国家困难时期,没有给她装扮,现在政通人和,我一定要把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在我的心里,她是我一辈子的新娘。
我精心为她准备的祝寿辞,真诚地表达了我今生对她内心的热爱,也凝聚了全家人对她的祝福,博得全场一片赞同和欢呼。
岁月不饶人,老伴两鬓染霜。长年累积的劳疾,也在慢慢地侵蚀她的健康。高血压症有时药物都很难控制,踩踏缝纫机留下的两腿浮肿,使得她行走艰难。面对她的早衰,我和孩子们都很愧对她,也很心急,巴不得用加倍的努力,促使她早日康复。现在一家三代,洋洋十二口人的大家庭,分布在公安、荆州、潜江、武汉、北京、广州,正是走走看看的大好时光。还有海内外胜景的旅游,方式多样,舒适顺心,任由选择。这是我们家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也是我俩守望后辈,珍惜晚晴的最佳生活方式,怎不令我们神驰向往呢!
当我写作这些回忆,落笔时老伴儿就满怀深情地向我说了一番话:“老伴儿啊,你说现在我们这个家生机勃勃,多有凝聚力啊!你要好好想想把那些鲜为人知的事迹写出来,无论对我们这个家庭,对我们这代人,还是对后人,都是一种启示。”
你看,老大他们夫妻俩,不管对我们二老还是兄弟之间,妯娌之间,后辈之间都关怀备至,不管是谁有事,他们总是一马当先,积极主动,尽心尽责,无私奉献,处处都表现出了长兄长嫂的表率作用。老大(儿子)一人在广州撑起了“中旗房地产顾问有限责任公司”,长年在外,多半时间都在空中跑(坐飞机),今天上海,明天重庆,后天昆明,够辛苦的,又遭遇金融风暴的危机,赚两个钱多不容易,还要顾这顾那。还有大儿媳邓斌,在江汉石油管理局局机关工作,分管着全局企业职工离退休人员及残疾人生活,肩负责任十分艰巨而繁重,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一头挂着千里之外的丈夫,一头关爱着儿子的成长,还要牵挂着我们这一大家子的每个成员。我上次去她那儿,见她办公室门旁挂着“生活保障部”的牌子,别人都叫她邓部长,桌面上还有几个管理局发来的红本本,上面印着荣誉证书,红旗标兵的字样,这些荣誉的取得是她出色完成任务的结果,也是上级对她工作的一种肯定,我呀!看在眼里喜在心上,谁家不望自己的子女上进啊!在她以身示范,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影响下,使这个家庭有着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我们两老曾多次去她那里,她在紧张而繁忙的工作之余,尽量抽出时间陪着我们出去游玩,做些好吃的给我们吃,买些新衣服给我们穿,每天问寒问暧,真是比亲生的闺女还要好啊!
过年过节一家人聚在一起的时候,她总是身先士卒,主动干家务活,带动三妯娌抢着干啦!你说乐不乐呀!她还总是要带好多好吃的食品、水果回来,当大家围在一起看电视,上电脑,玩牌的时候,唯有她独自一人把食品装好,把水果的皮削去,然后一个个的分送到每人的手里,有的还送到嘴里,而她自己却很少吃,看到大家玩得这样的开心,我们二老也其乐融融。
妯娌之间也表现是那样的团结关爱与和善,她们彼此之间,从没有红过脸,也没有发生过一次不愉快的事情。2008年幺妯娌罗翠娥的腿子摔断了,正在外地出差的邓斌,闻讯赶到公安人民医院看望;二妯娌刘金玉因结石住院手术,她慷慨解难;大侄女陈义铭在荆州医院手术的一段时间里,她几乎每天都要从40公里外的油田赶过来看望;小侄女陈羿考入长江大学后,她给予了很大的支助。
在精神上也给了大家的安慰和温暖,对侄子们总是严格要求,关怀备至,不断地鼓励他们勤奋学习,积极向上,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才。在兄弟、妯娌之间也是如此。2010年的春节,她发现老幺夫妇情绪不振,心里压力很大,她了解到是与人合伙承包建筑工程而发包方拖欠工程款,不能按时兑现影响再兑现的问题,积极帮助他们共同研究解决的方案,使之很快调整了情绪,恢复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老二也特别的孝敬,他们家住沙市工商局,每逢周末休息,都要回来看我们,即使不能回来,必须要打个电话问问。二儿媳刘金玉每次回来,都要把室内整理得整整齐齐,衣被洗得干干净净,生怕我们吃了亏,还经常做些汤什么的送过来,再三嘱咐我们每周过去一次,弄些好的我们吃,老头儿!你说这是不是福气啊!逢年过节家里的卫生全由她一人包了,不管什么事都热心快肠的去做,苦活脏活留给自己做,把舒适快乐让给别人,所以大家都称她为“卫生队长。”
老幺表现得也很不错,当年你在公安住院的时候,你的幺儿子常常陪伴在你的身边,天凉时送来了棉衣,天热时送来了凉水,跑上跑下,忙个不停的,幺儿媳在银行上班,颈椎疼痛不舒服,腿摔了不方便,可她默默无闻地干家务,有时候她做过了,别人还不知道,她有一手烹调技术,逢年过节的膳食全由她一人包下来,而且她在电脑上学着做些营养丰富,荤素搭配合理,香甜可口的花样给大家吃,使大家享受着节日健康生活的快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三个孙子,在他们父母言传身教下,互相关爱,孝敬老人。老大的儿子陈义诺,大学毕业后招工到石化四机厂工作,差不多每两个星期都要驾着他喜欢的私家车回来看爷爷奶奶,有一次还给奶奶买了一件新款流行的红花上装,穿着很有精神,别人问起,我说是我孙子买的,别人都眼羡呢!
大孙女陈义铭读大学期间学会了包饺子,每次回来都要给爷爷奶奶包饺子吃,小孙女陈羿在长江大学读书,经常发来短信问候,每次回来都要给爷爷奶奶带些礼物。
两个大孙子在武汉读大学的时候,每次回来也总忘不了给小妹陈羿送上礼物。大孙子大学毕业时,还特意在武昌中南大商场为小妹买了最流行的套装服,参加工作后经常给小妹零用钱。大孙女陈义铭为小妹热天买最好的护肤霜,冬天买最暖和的手套,她们之间虽非一母同胞,却比亲兄妹还要亲。
姐姐陈义铭大学要毕业了,要参加金融系统招工考试,弟弟陈义诺知道了,马上在网上给姐姐查资料,临考时不断地打电话鼓气。小妹得知姐姐要去她所在的长江大学参加金融招工考试,很是热情的招待了一番。所有这些都是从大人那里耳濡目染,变为他们自觉行动的。
还有一件事,你说在一般的家庭里,兄弟姐妹妯娌之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在我们这个大家庭里做到了。今年老大见老二生活节俭,老婆下岗,女儿要上学,手头有点紧,要给资助一些生活费,可老二硬是不要,后由老大的儿子送来了两万元现金,而老二他们俩口子异口同声又把这两万元转送给了老幺还帐。你说这让人多么感动。
还有一件事我得说说,当初大孙女陈义铭被孝感学院录取,可因病需在汉口治疗,为方便起见,就入了华师大汉口分院,现在大学四年要毕业了,由于当时没有办理转学手续,华师不给发毕业证,孝感学院见当时没有去入学,将学籍入了另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这事立刻惊动了全家所有的人,老大从外地不断地打电话,询问转学的进展情况,经过多次的协商,孝感学院总算同意恢复学籍,办理转学手续,但需要一笔不小的费用,当务之急,老二在经济条件很困难的情况下主动拿出一万元,大儿媳邓斌急速出资二万元,这样一来,陈义铭的学籍很快得以恢复并注册。这些都是她们电话跟踪得知后,主动打入孝感学院帐户上的。
这在一般的家庭真是难以做到的,有些家庭的兄弟姐妹之间为争些蝇头小利发生纠纷,甚至告上法庭,兄弟姐妹都不认了,那种场面是多么的让老人伤心呐!
老伴儿,我们真是要感谢老天赐给我们这样好的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咱俩要好好的保重身体,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啊!
附录1《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首发式开幕词
各位嘉宾,各位宗亲,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热切盼望的《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经过整整十年的努力,今天胜利出版了!这是大家辛勤劳动的成果,这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是我们陈氏大家庭的一件大事。
所以今天我们大家以十分喜悦的心情,热烈庆祝《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隆重出版发行!
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一部家谱,是第三次续修,所以我们定名为“三修谱”,她综合了首修谱(公元1735年)也叫雍正谱,二修谱(公元1808年)也叫嘉庆谱的成果,为三修谱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珍贵史料。
三修谱续修工程之大、时间之长、涉及面之广、据谱中记载显示,已登记在册的上万人,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一千多人,他们有的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和地区;有的分布在国内的北京、上海、广州、福建、台湾、安徽、四川等十二个省市28个县市100多个乡镇300多个街道和乡村。当然还有在雍正年间士、毓、光三代人北迁四川重庆的人不少。据初步估计可能也是几千人。遗憾的是这次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联系上。所以说三修谱的任务之大,这次能出版发行,首先归功于全族人敬族爱宗,在代代相传的良好家风的传统美德的熏陶感染下,大家积极配合编修工作,回忆祖传世系,提供族谱资料,表现出深厚的睦族友好感情和崇敬优秀宗族文化的自尊自豪感。
这当然还要得力于全体编修人员的无私奉献,先后参加三修谱的已过百人,他们甘冒风险创修家谱,顶着各种干扰和压力,坚持了整整十年,他们日夜奔波、走街串户,汗水洒到了我们陈家的每一个角落,付出了惊人的代价。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们编纂三修谱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少的动人事迹。
首先是吉炳公的嘉庆谱孤本,近200年来,吉炳公的几代人为了完整地把这部谱保存下来,经历了多次政治风险。在土改时,装在罐子里埋在地下、大跃进年代寄托在一个孤老人家里、文化大革命扫四旧时,他把其他书籍烧了,唯将十卷嘉庆二修谱包得严严实实,夏天捆在被絮中,冬天藏在棉花里,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完好无损的保存下来了。就是这部孤谱,为完整地延续我们这支近千年的陈氏支谱,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力地佐证了三修谱的连续性和真实性。
三修谱能够高质量、高规格的出版,要得于中国文化协会理事,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长陈仁梁先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放弃了与夫人度假的美好时光,全身心的投入到了这部家谱上,是他将堆积如山的谱稿资料梳理编纂、科学分类、科学设计出一本高规格的谱册。对修谱工作,他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的精神,真是三修谱的一大功臣,功不可灭,功载千秋。
为了修谱跑肿了腿的陈仁春局长,在那寒冷的冬天,炎热的夏季。他徒步千里,走家串户,查访登记,通过调查研究,分析论证了很多疑难问题,大大加快了修谱工作的进程。
年过八旬高龄的仁银先生,他视力不清、听力不强、手脚发抖、行动十分困难。为了续好谱,他以惊人的毅力走家串户、登记造册格外认真。提前完成任务,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还有我们的主编昌栋先生,他收集整理改写了大量的文字资料。完成雍正谱文言文段句打标点的重大任务。去武汉去安徽,最后和仁梁先生一道完成了三修谱的核对杀尾工程。所有这些劳作,都是没有报酬只有付出的。
还有远在安徽南陵的族人,他们用最短的时间把皖南一支人捁得清清楚楚. 当我和昌栋先生去的二天二夜. 他们体现了极大的责任感和亲情友好关係.. 、这里我还要说的. ,在三修谱的整个过程中。陈家的媳妇们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她们在生活上,精神上,资金上都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在此,我代表三修谱编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她们深深地鞠上一躬。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因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修谱最后得以顺利编辑出版,仰仗于本族热心人士的慷慨捐资,先后有28人捐资4万余元,在这里我要特别称道的是三修谱编委会副主任、青莲酒家董事长陈义平先生,十分重视修谱工作,由他资助举行了非常成功的汉口编委会,使连续近十年的续谱工程顺利转入编辑出版阶段,出版经费缺口全部由他资助解决。
我们还要感谢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湖北省民俗学会对我们三修谱的支持、关心和重视,使我们这一民间出版物,得到社会的公认和面世。
还要感谢旅哥(哥斯达黎加)华侨程锡铭先生,由他给我们提供了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书号,可向海内外公开发行。
尽管得到多方关心和社会的广泛支持,但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工作中的失误、错误和缺陷在所难免。
谢谢大家!
这部家谱精装本现已被湖北、海南、广东、福建多个省市的有关部门收藏。已向福建、广东、安徽、江西等多个省市的义门陈多个宗亲赠送,大家都一致认为是一部高质量高规格的民间难得的宗谱书。有较高的参考和收藏价值。作为主修人,我又一次享受到了付出幸勤劳动后成功的喜悦和由衷的欣慰,这本书的出版,再一次证明了一个道理,只要你愿意付出,锲而不舍,天底下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转眼到了2006年12月23日,我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江州义门陈联谊总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后又多次参加“义门陈”全国性的文化研究与开发交流会。2008年1月上旬,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有全国著名修谱专家王烔尧教授,黄世璋教授参加的《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审稿会议,我作为审稿委员会代表,在会上作了中心发言,并进入《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见图W-6)编纂委员会成员。
附录2 在妻子六十大寿宴会上的演说
人们常说,家庭是一处幸福的港湾,是人生沙漠中的一块绿洲,是漫长人生旅途的加油站。对此我有深刻的体会,我常常想:老天对我太不公平,在事业上让我遭受到那么大的磨难,蒙受那么大的冤屈;但老天对我又是那么大的恩惠,给了我一个温馨幸福的家庭,给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位伟大的女性,给了我世界上两个最好的女人,一位是我的继母,在我幼小的生命即将夭折的时候,她用坚强的身躯庇护着我,用无私的母爱呵护着我一步步长大成人;一位是我的妻子高大梅,几十年来,她用柔弱而有力的臂膀为我支撑起这个家庭,为我养育了三个懂事的儿子,为他的丈夫和孩子们营造了一个温暖的爱巢,这一辈子能与她结为伴侣并相携终生,是我的福气,是我们陈家的造化。
2004年农历的1月15日,是妻子的六十大寿,蓦然回首,我们已是花甲之人了,不仅感叹岁月如水,时光似箭。我和孩子们商量,妻子的六十岁生日,我们要好好地为她庆贺一番。所以我们专门预定了本地最好的饭馆,邀请了所有的亲朋好友。生日这天,妻子穿上我为她买的衣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虽然她已是六十岁的人了,可在我眼里,她仍象年轻时那么漂亮,那么让人怜爱。在我的心里,她是我一辈子的新娘。
在为妻子筹办六十寿辰的过程中,我精心为她准备了一篇祝寿辞,算是代表全家对她的祝福,同时也作为本书的结束语吧!
今天,是我的老伴儿高大梅六十寿辰庆典,我们全家都沉浸在一片欢乐和喜悦之中,共同祝愿我的妻子、孩子们的母亲长命百岁,寿比南山!
我们这个家庭是一个团结友爱、幸福美好的家庭,这是她几十年来用勤劳的双手,深沉的母爱,吃苦耐劳的精神呕心沥血营造的这样一个美好的家庭,她为这个家、家里的每一位成员倾尽了一生的爱,而自己却默默承受着所有的苦难和生活带来的压力。
她来到这个家的时候,是个还不满二十岁的城镇青年、供销社职工,一年后,带着不满周岁的大儿子陈高被精减下放到农村,回到我的老家公安县最贫困的胡厂乡公兴院,回到那个“低湖田,雷喊丘,十年就有九不收,养女若嫁公兴垸,一生一世受磨难”的地方。在人民公社化的年代里,那里出一天工才挣一角二分钱,她每次上街连八分钱一碗的素面都舍不得吃,在这么一个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她整整坚持了八年,把一个女人最美、最宝贵的青春都献给了那里。
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为了全家人的生计,她来到公安杨家厂镇的砖瓦厂打窑门,夹塔棚、拉砖坯、上砖车,什么样的苦活、累活她都干过。后来,她又自学缝纫,一年四季,不管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她为揽到更多的活,或走乡串户,或摆摊设点,为赶活路,她一天几乎二十四小时坐在缝纫机上,眼睛熬出了毛病就到医院扩瞳孔,踏缝纫机踏得双脚和双腿肿得像水桶一样,到医院打完消炎针继续干,谁也记不清她有多少个除夕夜没和家人一起过,为了养活这个家,为了赡养老母亲,为了抚育三个儿子,为了支持我的工作,她落下了一身的病痛,她真是拼着命在干哪!在上,她孝敬婆婆,尊敬老人,婆媳俩从没有红过脸;在下,她疼爱孩子,宽严适度,言传身教,三个儿子个个成才。对丈夫,她知冷知热,关爱有加,在我处境最艰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她殷殷的期待,如果没有她羸弱的身体让我依靠,如果没有她的爱让我牵挂,没有她的话语给我力量,也许我就撑不到今天了。她就是我和孩子们的主心骨啊!
如今,大儿子陈仁科是在广州注册一家“广州中旗房地产顾问有限责任公司”,大儿媳邓斌大学毕业在江汉油田局机关工作;二儿子陈仁新从部队转业后,由一名普遍的军官成为荆州市工商局的一名公务员,二儿媳刘金玉在沙市一家工厂上班;老三陈仁君、三儿媳罗翠娥都在银行上班,是银行的业务骨干。三个儿子都组成了幸福美满的家庭,夫唱妇随,其乐融融。
多年来,由于妻子的言传身教,培养了良好的家风,婆媳之间、夫妻之间、兄弟之间、妯娌之间从来都没有红过脸,更没有吵架、骂人等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尤其让我们满意的是三个儿媳,对公婆特别孝敬,只要一回来,都争着做家务,相互之间和颜悦色,和睦相处,相互理解,相互谦让,使我们这个家处处充满亲情、友情的温暖。
还有让我骄傲的是我们那三个可爱的小孙子,现在都分别上了初中和高中,他们个个刻苦学习,聪明懂事,是我们陈家的希望所在。
老伴儿,在你六十大寿之际,我带领孩子们向你深深地鞠一躬:谢谢你了!
岁月如白驹过隙,恍然间我和老伴都将是耄耋之人了,回顾人生几十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所走过的沟沟坎坎,看看现在自己幸福的晚年,心中真是感慨万千,人!来到这个世界,难免会遭受一些曲折和坎坷,恐惧和惊骇,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我的人生历程中曾有过几次大的人生变故当中,我隐隐感觉到无论是好事或坏事的发生都并非偶然,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双命运之手在操纵着,此所谓福兮祸依,祸兮福依。
1942年日本鬼子进村烧杀掠夺,当时我才两岁,有一次随母雷氏躲进三根松龙溪寺的别家祠堂里,我依偎在母亲的怀里,鬼子的一颗子弹从祠堂的瓦片上穿插过来,正好从我肩膀下面的缝里穿过去,只擦破了一点皮,却让我母亲吓个半死。
还有一次日本鬼子进村,父母亲没有来得及将我带走。我落到了日本鬼子手里,父亲偷偷地跑回来想把我救出,躲在暗处,只见鬼子有的喂我吃,有的拉我走,有的捞我那小东西,所幸的是没有被他们整死。
1952年公兴院发大水,老虎山到沙口市需要划船通过,12岁的我学着驾船,一不小心掉在了水里。救上来时已经人事不省。把我放在一个凸起的锅上倒水,把肚子里的水弄出来,才得以活命。
公元1973年的秋天,我从杨厂银行抽调到区机关财贸办公室工作时,把在涂家巷居住的妻室儿子们转到区里吃自给粮。刚落户的家庭急需要起码的柴米油盐来维持简单的日常生活,那时候烧料的主要来源就是煤,而且只有县城才生产蜂窝煤。正好这时县农机局分来一台290拖拉机,安排给了五州的沿江村,村里派来一人才学了三天,就自告奋勇地驾车去拉煤。同时还有一位姓高的随车帮忙,我自然也在其中。当车行驶在公安轮船码头,即现在的斗湖堤到杨厂的4路汽车站的地方,车突然翻了,四个轮子朝了天,司机被狠狠地撞了出去,那姓高的下半身被嵌住,疼得呼爹喊娘,几吨重的拖拉机压在我身上,由我一人扛着。瞬间我呼吸困难,动弹不得,意识到今天必死无疑,生命将在这里画上句号,此时家里的人全然不知,还有母亲的赡养,儿子的抚养全靠妻子她了。此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谁也没有施救方案,那时候一个县城根本就没有吊车,更没有110来急救。围观的人谁也不敢动手,眼睁睁地看人压在拖拉机下面。正在这时,远处走来一大群人,一个大个头的领队向压着的我看了一眼,说:“那是陈昌炎呀,快!”指挥围观者一起动手,大家齐心合力,一声吆喝,把那几吨重的拖拉机抬了起来。他们忙把我从地下拉起来,用一辆板车飞快地把我送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急救。待我清醒过来,才知道那是我小学同学刘明楚,当时他在公安装卸公司码头装卸队任队长,小时候我们常在一起玩,我任三根松小学团支部书记,还作为介绍人介绍他入了共青团,只是离校后各自东西,以后很少有来往了,想不到在这种场合下我俩见面了。
后来我去看了事发现场,说来也巧,那里是从船码头到街上去的一个滑坡路,由于雨水长期的冲击,滑坡道上形成了一条很窄很深的坑洼,而我正好压在了坑洼间,才幸免没被压成肉饼肉酱,生命保住了,但胸部长时间地疼痛不止,两年后才慢慢恢复,直到现在一遇变天就发疼。
1982年杨厂农行计划来年春改建办公宿舍楼,入秋时节为建房备料。我租借包装厂刚购回来的东风大货车去恩施铁场荒林场购木料,那时候木材管理十分严格,没有国家调拨计划是不能外运的。铁场荒林场紧靠野山关国家设立的综合稽查站,如果被发现,不但木材要全部没收还要罚款。我们装着一大车木料,带着铁场荒的购木发票连夜闯关。可是凌晨两点时分还是被野山关稽查站发现,并将司机驾驶证、购货发票全扣留了。我忙把省银行批准建房的计划以及县支行的购木证明拿给他们看,证明我不是倒卖木材的投机倒把分子,并给了他们一些铺板,又往那个领头的荷包里塞了一千元现金。这才从那个领头手里拿回证件,在他们未发布同意放行的指令下我们把车开走了,也没有谁来追赶,这一关总算闯了过去。哪知天放亮时,由于司机夜间行驶疲劳,在长阳县路段转弯处,由于车速太快急刹车导致了翻车,翻在了一个大沟里,八个轮子朝了天。车上的木料洒落一地,压坏了一地棉花,车头严重损坏,司机头部重伤,动弹不得,我不知怎么从一个直径不足30厘米的被击破了的车门玻璃缝里钻了出来,而且只受了一点外伤,还跑到附近信用社向家里打了求救电话。这时事发地来了好多人,有的抡木料,有的要赔棉花,交警部门也赶到了,顿时乱成了一团。正好这时包装厂厂长周家华,内配厂财务科长徐良华带了一满车人迅速赶到了事发现场,双方虽发生了一场争执打斗,所幸未出人命。我忙通过当地信用社请求乡政府出面解救,很快便制止了老百姓的野蛮行为,向他们赔偿了五百元损失。由于我方人员猛烈争夺,终于将全部木料装车,避开三个警察强行将车开走,很快进入松滋地段。在此将木料和损坏了的车重新调整后运回,司机送松滋人民医院进行急救。事后长阳交警告到了荆州地区交警大队,内配厂出面解决了。包装厂的东风大货车车头严重损坏,那时候的保险由银行,我们以保险的名义全部赔偿。
我当时是怎么从驾驶室没有打开车门的情况下,从一个被击破的车门玻璃直径不足30厘米的缝里钻出来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
2005年元月10日的上午,我驾驶自己的踏板摩托车去埠河道班路口,接从三根松的亲戚托交通车捎来的糍粑。在埠河街上,我正准备超31路车时,突然前方来了两辆小货车,我忙把车头调过来,尾随31路车后面,突然31路车来了个急刹,而我驾驶的摩托车重重的被撞在了31路车的尾部,头戴的安全帽被撞飞了,摩托车的前部分被全部撞坏,保险杠被撞脱,而且很快的被嵌在了31路车的尾部里面。顿时我好像做了一个噩梦,惊呆了。围观的人要送我上医院,要给家里人打电话。我清醒后谢绝了,第一时间用自己的手机把这惊人的情况告诉了妻子,并坚持坐另一辆31路车把糍粑接了回来。
按照现场的情况不死也会弄个残废,第二天去县中医院检查,结论是:胸骨完好,软骨损伤。头上的安全帽被撞飞,而头部无任何损伤。
到了中年又被冤狱三年,所有这些都是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所受的巨大的恐惧和惊骇,曲折和坎坷。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看看,现在儿孙满堂,个个事业有成,其乐融融。我想要的,该得到的,我都得到了,这是老天赐予我的最大的运气,最大的福分,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所以我感谢苍天,特别的惜福。
附录3 品读三根松
往事悠悠藏匿神奇故事 岁月漫漫孕育时代骄子
扎根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200多年历史的三根参天古树,位于荆楚之南的湘鄂边,南与传说的古代秦始皇用赶山鞭赶来的巍巍黄山遥遥相望,东与三华里的滚滚长江之流虎渡河涛声相应,北与报慈寺千年古刹和龙溪泥湖畔的“公安三袁”(袁宗道:万历十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春坊右庶子,还当过皇长子的老师;袁宏道:万历二十年进士,任过吴县县令,顺天府教授,吏部郎中等职;袁中道:万历四十四年进士,任过新安府教授,太学博士,南京吏部郎中等职。)的祖父700年前就长眠于此的凤凰山翘首相视。
古三根松树高三十米有余,试与黄山比高低,周围四米之多。更为壮观的是,三根松树各间隔二十米左右,并排“一条街”,活像一条巨龙,一树龙头,一树龙身,一树龙尾,栩栩如生。每当春风劲吹,秋风飒起,树叶宛如马颈铜铃“叮当、叮当”而响,令人好之悦耳。尤为奇观的是,1935年(乙亥年)夏,其中一根古松“涓涓”流水,大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清泉而显过一时的“神灵”。前来“求佛”、“拜佛”、“取佛”的人络绎不绝,“惊动”两省八县市(湖南的安乡、澧县、津市、华容,湖北的公安、石首、江陵、监利)。当时在该树下的陈氏老夫人收香纸钱每天都是用小水桶盛满。好一道景观曾亲眼饱福过数千万的人们。更让人有绝奇传说之感的是,该树发迹于至遥远的百里外的湖南安乡县城的一富豪蒋氏人家。每月古历十五、十六日团圆之夜,蒋氏人家的大天井里总是有三根大树的晃影子。为了探明真相,一个十五日夜,蒋氏人家撒石灰于自家天井的树影上,二日上路寻找,一天,两天,三天,寻找近半个月,有心人不辞千辛,终于在百里外来到了三根松,见到了三根松树上有灰白色的石灰点点。该人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的惊喜,当即在树下燃放鞭炮庆幸。回家后告之家人、相邻。无不为之欢欣。传说后来蒋氏人家的孙子发达,三代出了三个举人。蒋氏人家的后人每每再祭三根松,就登上黄山大顶,朝着北方向遥望十里远的三根松顶礼膜拜。有诗为证:“两百年前三根松,发迹安乡蒋府中,三代一代一举人,定是祖人有荫功。”
遗憾的是,古三根松,其中一松于1943年春被砍死在日寇的屠刀之下,在虎渡河上沙口市搭浮桥。据传说,日军在浮桥上过兵时,最后有一排寇兵,由于浮桥断塌,均葬身鱼腹,这是古松给予的报应。新中国成立的第二年,即1950年,有一先生在当地办学,学生无桌凳,砍伐了一松配于教学。荆江分洪的1954年,寒天滚滚大冰冻,所剩独株古松,不知是为失去的两个伴侣恋而所疾,还是本该苍老而归故,古树已成为叶凋落,杆枯萎,根腐朽,最终为贫寒之家烤火取暖而献身。
今日三棵松,长在原古树西北隔湖岔的高岗地名为仙鹤瑶池地之南,是地方知名人士裴仰松为领选址仿育古树三株而植。现已长到高达近二十米,覆盖面积三至四亩,又以郁郁葱葱,婆娑多姿,长青悠然,巍然挺立,松鹤扶摇之风采,再现人们眼帘。在呈三角距的三根松之旁,恢复建有黑神庙一座,进香的人们也不算少,常年香火不断。三棵松近处的一道道景观很令人陶醉。东北端有两百余亩水面文家桥湖,水中鱼跃;饲养珍珠的设备“白绿”点缀了湖面,湖北岸是有名的风水宝地青龙山,今日是茂密的樟树林,曾发迹过一期中的兵部侍郎、还有毕总督、熊中堂等。此山并连接着彭家大山,可谓山山相连,山水相依。湖西南两侧的高岗上,经济林,果树林四季常绿,好一派湖光山色之壮景。
古今三根松地灵人杰,距三根松集镇西南不远的青庙港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层设立过“三根松人民政府”,管辖9个村,80多个村民小组,近2万人口。三根松集镇上,原建有粮站,棉花采购站,卫生院,信用社,供销社和食品营业站等单位。虽然有些单位改革开放后已经“解体”,但这里比之集体经营更加兴隆红火。地处原“中兴村”,多年前就更名为“三根松村”。1938年在虎渡河堤岸边的沙口市创办的“沙口市国民小学”,于荆江分洪的1954年迁移到三根松西北端不远处,曾建有“公安县第七中学”(初级普通中学),后改名为“五社联办中学”、“三根松中学”。三根松中学合并到甘家厂中学不久后的1998年孟溪大垸溃口遭受洪水的灭顶之灾后,由北京金星笔厂和该校杰出校友裴瑞卿联手资助在废墟上重建,原三根松小学一并移迁,易名为“湖北省公安县北京金星小学”。
今日三棵松,系裴仰松在近50年前为领所植(老人现在还健在,90高龄),发迹后人不是传说,不在遥远,而鲜为人知的在人们的眼皮底下。孙子裴端卿,15岁上大学,19岁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博士,现已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又任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院长。还有裴端卿的弟弟裴宇婓、妹妹裴静,均先后在美国留学后留居美国,都有相应的职务和地位。有诗为证:“裴翁复植三棵松,地灵助长破长空,劲松恩泽英才出,裴家兄妹属其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古老且富有神奇传说的三根松这块沃热的土地上,今日屹立着一所誉为一处“洞天”、享誉湘鄂的荆楚名校,“湖北省公安县北京金星小学”。今日,这里高楼耸立,楼亭别致,他们以一流的教学环境,一流的教学水平,启动了全国好多省市好多家新闻媒体,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重视。从整体到个人,他们得到了很多殊荣,因为他们精心培养和造就了一辈又一辈、一批又一批的精英人才。他们从这里走出校门,走向大江南北,走向大都城市,又走出国门,远渡重洋,或去美国,日本,或去加拿大,新加坡,德国,韩国等。像捐资一样在北京金星小学修建一座“保健幼儿园”的王保康先生,曾只身闯天涯,闯出让人刮目相看的业绩,成为了今日海南奥翔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又何曾不是三根松这块沃热土地孕育出来的骄子呢?!
校友:邹银享(《农村新报》、《荆州日报》、《荆州晚报》通讯员)
2009年12月28日
编后语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我来到湖北省群众艺术馆与陈仁樑馆长研讨编撰陈氏家谱的有关问题,在谈话之余,陈馆长建议我利用空闲时间,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写一写。漫漫人生路,平心而论,我虽已一把老朽,却也对社会做过一些贡献,惊涛骇浪中闯过,那些曲折、坎坷的遭遇都已是往事。正如陈馆长所言,若是将那些苦与泪、喜与悲,小心翼翼地收集整理出来,既是给自己在生命中留下一缕记忆,也是给后人留下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
在收集整理中,我感慨万千,由于见识浮浅,始终无从着手,只能用笨方法,将几十年的酸甜苦辣、难以忘却的往事像流水帐一样记了一本又一本。不久之后,有幸得到了十堰市群众艺术馆的研究院、馆员王莲月女士的鼎力相助,将我的一堆原始资料梳理改编成了这部传记的雏形。后来,已是湖北省文化学会会长的陈仁樑先生又为本书在结构层次上作了认真细致的修改,并不吝亲笔题序。本书的最终编校,得到了广州黄运丰先生不辞劳苦的认真编审和订正。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最衷心和诚挚的感谢。此外,本书得以最终面世,还得到了省群艺馆朱林飞老师、公安孟甘胡学区著名的老校长陈昌栋先生、公安县文化馆鄢家声先生以及蕲春县萧继才老师等友人的支持、关心和鼓励。在此顶礼致谢!当然,也离不开我的家人、老伴、儿孙们对本书从始至终的全力支持。
这里附上萧继才老师曾相赠的一首诗,其中真情令人难忘。
《致仁兄昌炎》
饱含心酸忆童年,历尽坎坷渡时艰。
少年壮志治水患,有幸金融展华年。
勤奋敬业创优秀,党的信任暖心田。
盘活经济偶失误,事业为重不觉然。
狂飙恶浪袭来猛,中流砥柱未曾弯。
人生梦魇终已过,横扫阴霾见青天。
年逾古稀勤耕笔,谱写华章尽欢颜。
大作告成即待梓,留于儿孙品甜酸。
宝剑锋出常磨砺,梅花香自多苦寒。
风雨同舟共患难,恩爱夫妻福如天。
一生中的许多事,由于年代久远,记忆不佳,难以悉数记录;加上水平有限,力不从心,难免有些出入和差错,如有不尽人意,敬请批评指正。
陈昌炎
于辛卯年九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