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三修谱”序(2002年)(1-5页)
此次是对《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进行第三次续修,因此,我们定名为“三修谱”。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由九世上珍、二雅、东尹、尚儒等公发起,首创家谱,此谱我们称之谓“首修谱”,也可称谓“雍正谱”。时隔七十三年后的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由各族长毓理、毓贤、显光、霞光等29人领修续谱,此谱我们称之为“二修谱”,也可称为“嘉庆谱”。“首修谱”已无法觅见踪影,只能从阅读“二修谱”中了解其主要内发展脉络。而“二修谱”所幸由十六世吉炳公保存孤本,为“三修谱”的续修莫定了磐石般的根基。
“三修谱”的续修工程,历时七年,先后有几十人为之无私奉献。呈现在大家面前的这部族谱,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晶。现将“三修谱”中几个主要问题,概述如下:
一、“三修谱”的宗旨是承前启后,重谱创业新篇
为什么要续修“三修谱”?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续修族谱有何意义?特别是那些工作一辈子,现已退休养老的前辈,觉得自己一生已交给国家和社会,再续族谱会不会挑起宗族房头纠纷,干扰今天的改革开放?还有那些新生辈,他们适逢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本不受传统观念束缚,他们觉得没有必要续修族谱自找麻烦。当有人问他们为什么姓陈?我们是怎么繁衍过来的?陈姓氏族与中华民族是什么关系?他们被问住了,会说话的嘴卡壳了,张口结舌,捶胸搔首,无以言对。除了说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有的连曾祖父母也说不出。虽说上了初中、高中、大学;虽说学了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但是自己的祖宗给忘记了。“观今必鉴古,无古不成今。”大家知道,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不懂得昨天,就不明了今天,更无法预料未来。对祖宗历史都不知道的人,怎能承担起继往开来的历史重任,那种忘掉祖宗历史的想法和举动,是多么愚眯的可笑之举啊!
其实,陈姓与中国的“百家姓”一样,组成了中华民族,开创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就以我们这一支陈姓氏族为例,翻开近千年的族谱,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就是一部不断开创、发展的历史。大的开创史就有三次。第一次是宋仁宗嘉佑七年七月初三日(公元1062年),江西义门陈氏奉旨首次大析庄,我们来湖北荆州的祖先就有三庄,即“延仁迁(荆州)兴置庄”,“文输迁荆州庄”,“明通迁南平庄”。他们各自在人生地疏的环境里筚路蓝缕,开启新业。第二次是我们的始祖以恭公回江西永丰创业。约公元1130年,宋室南渡,以恭祖从荆州游学到江西永丰县,并在该县的第六都乌沙岗,雷坛贞观土地住下来,繁衍子孙,传了六代到琼卓公。琼卓公生了五子,即朝任、朝缙、朝端、朝仕、朝仪。第三次是以恭八世,即琼卓公的八个孙子:大润、大青、大洪、大卿、大林、大文、大洁、大相,于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又从江西永丰县迁回荆州,重新创业。大润、大洪、大林、大卿居住江陵,分布在白洲嘴、秘师桥、弥市等地;大青、大洁、大相居住公安,分布在牧羊岗、胡家厂、方家巷、甘家厂等地。小的创业遍及每一分支,每一代。没有创业就没有发展。躺在祖业上吃现成饭是没有出路的,金山银山也会坐吃山空。这样的继承人只会败家不会兴家。这种现象也可以从每一分支、每一代中找到例证。常言道:“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就是讲的创业的重要性。只有创业才能发展,才能抗拒衰败,才能永葆蓄势待发之兴盛景象。
在大家读了“三修谱”后,我们难道不能从中体会这一要旨吗?
二、正确运用续谱派辈方式,科学继承优良传统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从自身的繁衍中,懂得了“同姓不蕃”的道理。现代遗传学揭示了基因优势遗传和近亲不能婚配的原理。我们既然掌握了优生优育的科学道理和技术,就应当更自觉地继承优良传统,自觉地排除落后的不科学的因素。续谱派辈不是简单的传宗接代,从人类繁衍的角度看,不谓不是一种科学的继承关系。中国的“百家姓”中无一没有续谱派辈的传统,陈姓氏族当然也不会例外。
以恭八世八大公复来荆州,分布面广,族大齿繁。八大公五世廷芳、典标、廷辉、廷彩等公倡议:“为统一家族不乱派”,于明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去信永丰提出续谱一事。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永丰族人启贤、昌祚等回书同意倡议,并明示“江公两邑以陈以恭为始祖修谱派为宜”。其实,从科学的含义讲,续谱派辈不过是分类编号而已。但是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特别重视文字的运用,续谱派辈语的创设,往往寓有更多的文化含义,加之各人的文化修养、爱好、理想的差异,续谱派辈语的设立,也就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不过,中国又是特别讲究统一的国度。经过四年的酝酿、讨论,于正德七年(公元1513年),陈氏以恭世系序出一个五字派语,即“弘嘉士毓光”,并在八大公中第八世起开始起用“弘”字派。由于当时交通不便,互相通气不够,个别支系在八世派辈语的使用上尚不统一。但到“嘉”字派辈时,全族的派语得到完全的统一。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八大公九世上珍、二雅、东尹、尚儒等公倡议编修“首修谱”时,又序出五字派语:“祖泽永吉昌”。时隔七十三年后的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续修“二修谱”时,又序出十字派语:“仁义绍先哲,献策佐贤良”,沿用至今。
时隔近二百年的今天,1995年,吉雄公倡议续修“三修谱”,得到昌洪、昌炎、昌明以及昌栋、昌鑫、昌祥、昌炳、昌榜、昌源、仁春、仁祥、仁新、仁斌、义兵等公的积极响应。台北吉哉公得知续修之事,亦鼎力支持,并送回大量续谱资料。所有修谱人员,不分在职、退休,无分文报酬,自掏腰包,跑遍所布各县,深入家庭、田间调查,经过七年的人丁查访、登记造册,反复核实、验正,对“二修谱”以来七大公世系的人丁繁衍情况,全部查清,并逐一登录造册,为本谱的编辑出版,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七年修谱实践中,大家深感续修一次族谱实属不易。这次续修之后,不知何时才再次续修,希望“三修谱”尽可能管得长一点。从登记的人丁已看出,出生的人丁已到“哲”字辈,只剩五辈派语了。因此,这次修谱续派语也成了个重要任务。本族先人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曾动议续修“三修谱”,可是,那时整个国家处于外侮内乱之时,无法动手续修。尽管心想没有事成,但续谱序派的事一直在酝酿之中。经过七年的酝酿思考,广泛征求意见,三移其稿,形成由二十字组成的派辈语。到八大公廿八世,即可启用这次新续的派辈语了。“三修谱”的派辈语是
忠孝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锦荣履正道,睿智必显扬。
正如前面已述,派辈语不过是分类编号的翻版。中国“百家姓”的取名随姓,也在不断进行变革。不可能由一个什么固定模式,形成僵死不变的教条。取名随姓应当尊重各人的自愿,我们续出的派辈语,只是对了解世系提供一个脉络,特别是给旅居海外的族人寻根问祖提供一个查找的线索。我们这样做究竟是有益于后世,还是多此一举,徒劳无功?那就只有靠以后的实践检验,和由后人去评说了。
三、光宗耀祖为振兴国家,续谱派辈任重道远
世上任何时候都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包括精美的艺术品总有一些瑕疵留下遗憾。也许这就是所谓“缺憾美”吧!我们的“三修谱”从一开始,所有参加修谱的人,没有谁不想把它修得完美而又完美。在续修七年的二千百多个日日夜夜,我们查访了七大公世系现存的四千多人口,近千个家庭;对吉炳公保存下来的“二修谱”孤本,进行了反复地阅读、对照和论证;我们还查阅了公开出版、内部印刷以及手抄的墨本家谱、陈姓氏族资料等等。信奉耕读传家的陈姓氏族,历代都有杰出人物涌现,他们为光宗耀祖,振兴国家建立了不朽功勋。现代陈姓子孙也敢于在改革开放中开天辟地,他们中有现代农民、当代工人、解放军官兵、人民教师、工程师,有遨游、驾驭市场的企业家,也有现代科技前沿阵地上的领头雁,和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这是我们引以为荣、发展壮大的新一代。尽管在奋力拼搏中,我们取得了骄傲的业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就以“三修谱”来说吧,虽然我们作了多方面的努力,虽然调查、弄清了不少过去悬而未决的事情。比如大洁公五世国俊公墓碑的挖据、发现,“二修谱”孤本的保存等。但是,仍然有不少弄不清楚的间题。这些问题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是资料不全,一时却无法找寻。正如钱学森先生所说,世上只要有档案资料存在,即使事物已不复存在,也可以很快复制出来。如果档案资料丢失,那就只有让历史重衍一遍。有些线索也是可以调查的,但是由于我们缺乏时间和经济力量,无法进行下去。还有一点就是“三修谱”的搜集、整理、编辑工作基本就绪,出版在即,如果拖延下去,将会延误整个修谱工作的正常进行,造成人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向我们的后人说声:“对不起!”我们只能将它们作为遗存,移交后人继续探索。这些问题主要是:
(一) 以恭上限的连接间题。现存族谱史料载明,我们这一支系来源于江西义门陈氏首次大析庄,也就是宋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七月,我们的先祖从江西九江来到了湖北荆州。同时族谱也载明,以恭祖是在宋室南渡,约公元1130年时,从荆州游学回到江西永丰县定居下来。现在的问题是,以恭祖是义门陈氏来荆州的哪一脉?据现存的资料查到,义门首次析庄来荆州的陈氏就有三支,是否还有另外的支系,不得而知。而以恭祖属于哪一支系却查不到只字片语。从义门首次析庄外迁,到以恭从刑州游学回江西永丰落籍,前后不过六十多年时间,我们这支近千年的族史,就在以恭上限连接上给中断了,实在令人叹息!从史料中得知,以恭祖回江西受宋室南渡的影响,可能是直接原因,因为荆州属长江以北,一直享受唐、宋皇恩的陈姓氏族不愿忍受金人的统治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以恭祖为什么没有回到九江义门庄,而去了永丰县?在义门首次大析庄时,是“继钟迁永丰庄”,以恭祖特地挑选永丰落籍,莫非以恭祖与继钟祖存在世系关系?凡此种种,都是可以追询的线索。
(二) 明朝初年以恭八世从江西永丰复来荆州的有八大公,我们这次“三修谱”,经过七年的查询,仍然只有七大公世系的情况,也就是说,只有大润公、大青公、大洪公、大卿公、大林公、大洁公、大相公列进了谱系,而大文公世系却查无音讯。作为同一祖宗的骨肉宗亲未能入谱,不能不给我们留下一大遗憾。在“二修谱”时,起初只有五大公世系的人丁。正是在续修谱的过程中,先祖们查到大洁公、大相公世系的发展脉络,特地将“二修谱”补充为十卷,完成了七大公世系的续谱任务。可是,经过了近两百年的今天我们的“三修谱”业已进行了七年,仍然对大文公世系毫无察觉,无法完成先祖给我们留下的增补任务,查找大文公世系的历史使命,不得不寄望于后世。
(三) 从现有七大公世系的查访、登记中,我们发现仍然存在很多遗漏、错落、散失的支系、人丁。值得欣慰的是,从荆州迁到安徽南陵县的一支,经过双方努力,终于录入三修总谱。但是迁入宜昌、恩施、重庆、四川的支系,短期内无法查清、入谱,我们只能虚位以待,什么时候条件成熟,再归入本族谱系。七大公复来荆州时,也不是像现在迁移一样,说到什么地方就可以很快到位。由于当时政治、经济、交通等诸多原因,有的经过漫长、曲折的迁移过程;有的因为战乱,溯江而上先去四川,然后折返湖北。大洁公世系、大相公世系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有的可能一直留在四川,或者迁往别处也未尝不可知。所有这些,只有在全国普遍续修家谱中,相互联络相互补充,才有可能逐步臻于完整。
续谱除了反映本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还要逐步弄清过去遗留的历史问题。以上所说的三个问题,只是此次修谱中涉及到的,可能还有我们尚未发现但更有价值的问题,有待今后继续发现,继续研究,开拓前进。
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三修)编基委员会:
昌炎、昌栋、仁春、仁樑
二00二年七月廿三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