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乱的祖先

近得前辈道忠(曾祖,1942—)手书家族世系,上有先祖世月“流乱”字样。道忠祖退休前任农村信用社会计,为人谨慎,思维精细,记忆力强(年轻时见过被焚的族谱),所记世系与现存碑记基本吻合。“流乱”一词定有所本。

流乱,意为 (因灾荒战乱等)流转离散。先祖世月为何自荆州公安“流乱”至建始三宝落户?

据《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1735首修,1808二修)记载,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发布《招民填川诏》,陈氏先祖经由建始(1736年由四川夔州府划归湖北施南府),奉旨入川者近百人,其中巫溪陈氏先祖的入川路径非常清晰:

(1)士荣长子毓瑶:字圣绍,生于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三月初四丑时,卒遗,元配周氏,生于康熙三十一年壬申二月廿一申时,卒于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七亥时,公妣俱葬毛家土地西北住基东,生子二:光元、光贞;继配谭氏,生卒俱遗,葬施南府恩施县北乡神仙洞,东向。生子:光禄。 

(2)士荣次子毓佩:字宗文,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戊子五月初三巳时,卒遗,乾隆四十三年戊戌,月日时遗,配徐氏,生于康熙四十四年乙酉冬月三十子时,卒遗,公妣俱葬施南府恩施县北乡乍蓝坪(应为榨房坪),南向。生子二:光义、有光;女二:适危、杨。 

(3)士富长子毓奇:字希列,生于康熙五十一年壬辰八月廿四丑时,卒遗,葬施南府建始县,配叶氏,生于康熙五十七年戊戌二月十八巳时,卒遗,葬四川夔州府大宁县珠砂坪,东向。生子三:光炳、光远、明光、女二迁蜀。 

(4)士林次子毓俊:字冠千,生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二月初十寅时,卒于乾隆二十七年壬午九月廿一亥时,葬文铺路西北李宅前,配邓氏,生于康熙五十二年癸巳十月十一丑时,卒于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九月十七卯时,葬施南府恩施县北乡红春坝东南清水塘南坡,西向。地主邓维道与媳李氏同山,生子一:光焕;女三:适朱、余、王。 

(5)毓瑶三子光禄:字受天,生卒遗,葬施南府恩施县乍蓝坪,西南向。配李氏,生卒遗,葬四川夔州府大宁县北乡后窑山,生子三:祖芝、祖德、祖义;女三:适李、龚、肖,往川。 

(6)毓珮长子光义:字遗,生于雍正三年乙巳九月廿四卯时,卒遗,葬建始县,配张氏,生卒遗,葬建始县,迁蜀, 止。 

根据以上史料,可以还原巫溪陈氏先祖的迁徙路线:

荆州——建始——恩施——奉节——巫溪

巫溪先祖葬于建始的具体位置不可考,恩施的小地名(自南向北:神仙洞、清水塘、红春坝、榨房坪)至今犹存:

这个重要的落脚点,即今恩施市板桥镇大山顶村。板桥——兴隆——奉节,这是施南府入川的西线盐道(东线为建始——庙宇——巫山)。

巫溪陈氏先祖为何选择海拔1700米的恩施高寒山地,作为自己的暂居地?先祖世月为何远离河谷低地,栖身严重缺水的高山之巅(金兰坝,岩溶槽谷,海拔800米)?

查荆州陈氏宗谱,其中有多处关于水患的记载,兹录于下,从中不难窥见我祖流乱高栖之端倪:

(1)“两经堤溃,二公之墓淤毁失形”(《白洲嘴始迁祖碑文》,第14页)

(2)“荆属楚邑,恃堤为保障,数十年来,江流崩溃,生灵大害攸关。公目击心伤。”(《陈建功先生传》,第52页)

(3)“至若(丁未,1727)岁涝大饥,居人流离,常给粟赈食,远近多所存活。”(《节孝陈母陕孺人传》,第59页)

(4)“所居地滨江,每当河工兴作,猾吏为奸,先生必为守令条陈利弊,躬自兼理,或夏秋泛涨,则亲率乡民数百人,日夜冒风雨,极力防护。”(《陈琼飞先生传》,第67页)

(5)“(士奇子)堤溃携家远适”(第595页) 

注:

据建始三宝现存先祖碑记(陈母刘太君,即陈维题配偶,1788—1856)推算(世—明—祖—维),始祖世月约生于1700年左右。另据自东向西、从中心到边缘、从大道到两厢的入川路径,以及先来后到、插占为记、先占先得的规矩,始祖世月应为离荆入川的先行者。落户地距县城直线距离仅8km,姓氏高度分化,错综复杂,口传几乎全部来自荆州,罕见麻城、湖南、广东移民,可见当时土地已经非常紧张。世月弟世督挥泪离别,继续前行。

(作者:三峡大学 陈全黎,2021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