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谱】传略:陈氏宗祠纪事(82页)
陈氏宗祠纪事
陈氏宗祠先后建在三处:一处建在江陵县的压市口。明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大润公在自己的私宅基地,建造一所陈氏宗祠,建筑南向。1642年,毁于明末李自成起义军的兵燹。康熙戊子年(1708年),又合族复建,名曰上祠堂(亦称老堂),改为东向。
张龙荐在《祠堂纪事》中称:这座祠堂“北枕龙洲,南极黄山,西有亚角为网络之祖,东有洲渚为长江之障”,气势雄伟壮观。“祠前绿水横绕,上通江流,下入洞庭,星峰鼎峙左右,如楼台鼓角之状”。可是这钟灵毓秀之祠,后于公元xxxx年拆毁。第二处建于牧羊岗(即今杨家厂附近的猫子口)。由大青、大洁两公的后裔,约于1800年开始修建。初建时虽然简陋,但初俱规模,刻有石碑文。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由在廷、孔传、昌隆、东川、道选、豫章等主持,买下陈遵三的屋基,准备日后改建新修(见《祠堂契》)。祠堂建成以后,由陈吉阶等维修过数次。每年清明节,居住在公安乡下的陈姓子孙,汇集祠堂举行庙会,扫墓聚餐,拜谒先祖。解放后于1952年,被拆去修建杨家厂小学的围墙和校门。遗址为一刘姓建有住宅,余为杂姓坟墓,尚存长条石碑两块。第三处是超冠祠堂。大青公十世士杰公(字超廷),与其子毓魁公(字冠楚),勤俭持家,又善于经营,购置田产数十石,雄厚家产却无子孙继承。二公先后于1796、1804年去世,遵其父子遗言,经本族士贞、士全及毓彪等商议,于1806年在其宅基南建一宗祠,塑二公像供于内,名“超冠祠”。每年春秋二季,以其田产所收租谷,集族众于祠内享食。解放后田产归公,祠堂改建为红旗小学。(原文三修谱第81页)
附一:祠堂契
立永卖基地屋宇契人、陈尊三,今有祖遗瓦屋二重,瓦厢房二间,排山上下共一十二架,装修鼓壁、穿挂扯欠门片砖石磉脚领条俱全。熟墙一围基地。竹园一则,禾场一个因移就,情愿请凭族众人等在内说合。议定时值仪钱壹百贰拾千文正。出卖与族中,在廷、孔传、昌隆、东川、道选、豫章等公建祠祖。即日钱契两交,亲手领讫清础(楚),日后改建新修,我处无得生端异说。恐口无凭,立此文契,众分永远为据。计开:基地一则,前有禾场,后有竹园,东荒地上下抵胞侄乘六禾场。竹园中有公租祠向,巷向离墙四尺,通上直下窖石为界,禾场前抵堰,后抵许地并易田基西,上抵易地,下抵易禾场,中以封墙滴水为界。基后有易人废冢,并无余地。通上至下横八尺直二丈。又毓浩夫妇坟冢,上下以窖石为界,四抵之内并无寸土存留。
凭中 三泰 季昆 铭三 全五 文焕 仲霖 梦麟 卫阳
道光二年十一月十五日亲笔
(原文三修谱第82页)
附二:祠堂记
祠与谱相须也,谱以序世系,祠以妥灵爽,非并重而不可缺一者哉!吾族谱凡几修,而祠亦非止一所。老祠压市口,由来旧矣,先辈以岁时祭饷,往返维艰,另建祠于牧羊冈,继又改建于兹尔!财神主虽立,而规模尚粗就也。今乃舍旧图新,成巨观焉。客又谓荣者曰:君家修其祖庙,厥基永孚于休哉!余尝过大光里,见祠形胜出人意表,一时人文跄济,富贵甲于村落,地灵人杰,固其宜尔。今斯祠也,东挹荐溪之秀,西倾因恒水之润,南则山势崔嵬,黄岳为之屏障,北则湖光潋滟,淤泥为之萦绕,其他平原陵谷,出没起伏,或前后拥抱,或左右拱卫,无非天地灵秀之气,盘旋凝结,较之老祠斗湖,竹林之胜,禾田龙岗之景,包台耸翠,清流急湍,楼台鼓角之状,殆又过之。吾知陈氏之兴,不惟不减于前,且将更胜于前也,客谢曰:公誉矣!但以修谱峻,而祠亦告厥成功,则有谱以序世系,又有祠以妥灵爽,两相须者,适两相成矣。是可为之记。(原文三修谱第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