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乱的祖先 (修订版)

近得前辈道忠(曾祖)手书家族世系,上有先祖世月“流乱”字样。道忠祖退休前任农村信用社会计,为人谨慎,思维精细,记忆力强(年轻时见过被焚的族谱),所记世系与现存碑记基本吻合。“流乱”一词定有所本。

流乱,意为 (因灾荒战乱等)流转离散。先祖世月何时、为何自荆州“流乱”至建始落户?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家中老人就说祖上来自荆州。可惜没有任何文字证据。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繁衍生息的祖先,已消失不见,归于尘埃。他们长眠在田地与森林的交界地带,被野草和林木覆盖。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更不用说他们的故事。

我从2010年开始访求遗老,寻找碑记,一直没有搞清楚祖先的来源。直到2021年10月1日,偶然发现《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1735年首修,1808年二修),感觉眼前一亮。荆州族谱上分明写着五个大字:祖泽永吉昌(1735年派语),与三宝陈姓口传字辈(祖维永德昌)大体吻合。在林林总总、纷繁复杂的陈姓派语中,这样的家族类似(年代相近、顺序相同)实为罕见。

据《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记载,自康熙三十三年(1694)发布《招民填川诏》,陈氏先祖奉旨入川者近百人,时间长达100年。其中仅巫溪陈氏入川的时间、地理信息,有清晰准确记载(见拙文《这一路,山高水长》),其余多为“往川”、“入蜀”等模糊表述。

由于缺乏直接的文字证据,三宝陈氏先祖的入川时间,只能根据现存碑记和口传字辈推算,并参照同为荆州移民的黄氏家族。现据道忠祖手书家谱世系,以及姨父纂修的《荆南黄氏建始支谱》,以姨父曾祖(黄毓芬)和本人高祖(陈昌立)为上溯起点,整理出康熙至民国时期,陈、黄二姓的7代家系:

1陈世月——2陈明智——3陈祖春——4陈维题(配刘氏,1788-1856)——5陈永祥(配康氏)——6陈德才(1843-1912,配洪氏)——7陈昌立(配黄氏)

1黄子智(配张氏,1691-1735)——2黄昌圆(1729-1788)——3黄先逵——4黄绪明(1813-1889)——5黄元勋(1832-1890)——6黄良柱(1859-1917)——7黄毓芬(1882-1943)

由上可见,陈、黄二姓的家系年代基本吻合。另据现存碑记,可以证实黄氏始迁祖子智及配偶张氏为湖广荆州府公安县人,于康熙末年至1736年建始改土归流之前,迁徙至四川夔州府建始县方郭里一甲插占落户。陈、黄二姓始迁祖落户地,均在今清河村金兰坝一带,距建始县城直线距离仅8km,姓氏高度分化,错综复杂,口传几乎全部来自荆州,罕见湖南、广东、福建移民,可见当时土地已经非常紧张(建始作为移民中转站,应最先填实)。根据自东向西、先来后到的移民规律,亦可推定陈氏始迁祖入川时间不晚于1736年改土归流。其大致迁徙路线为:

公安——宜都——长阳——巴东(野三关)——建始

徒步800里

四川夔州府图(约1721年绘制。蓝勇《重庆古旧地图研究》,第76页)

先祖世月为何远离河谷低地,栖身严重缺水的高山之巅?查荆州陈氏宗谱,其中有多处关于水患的记载,兹录于下,从中不难窥见我祖流乱高栖之端倪:

(1)“两经堤溃,二公之墓淤毁失形”(《白洲嘴始迁祖碑文》,第14页)

(2)“宅近西河两岸支堤。每江水汛涨,禾黍尽没,先生引为己忧,捐金为费。”(《陈振公先生传》,第48页)

(3)“荆属楚邑,恃堤为保障,数十年来,江流崩溃,生灵大害攸关。公目击心伤。”(《陈建功先生传》,第52页)

(4)“至若(丁未,1727)岁涝大饥,居人流离,常给粟赈食,远近多所存活。”(《节孝陈母陕孺人传》,第59页)

(5)“所居地滨江,每当河工兴作,猾吏为奸,先生必为守令条陈利弊,躬自兼理,或夏秋泛涨,则亲率乡民数百人,日夜冒风雨,极力防护。”(《陈琼飞先生传》,第67页)

(6)“邑滨大河,罔象为害......河防命赋攸关......公冒雨督筑。”(《思堂陈公七秩寿序》,第127页)

(7)“(士奇子)堤溃携家远适”(第595页) 

补记:道忠祖已于今秋去世,享年八十(1942-2022)。谨以此文追念道忠祖保存、传承家族记忆之功。

(请参阅《流乱的祖先》)。

(作者:三峡大学 陈全黎,2022年11月)